2007-05-31

同志們,你們是不是機器?

《年薪114萬》─ 劉進圖 (2007.05.29)

上周某天下午,聽到同事報料,香港大學一位去年才畢業的醫科生,年收入高達114萬港元,打破港大新畢業生的薪酬紀錄,編輯部同事均議論紛紛,有人猜是賣丸仔兼開減肥藥的美容醫生,有人說是替家族生意打風流工,我認識港大學事務長周偉立博士,馬上給他寫電郵來求證。

翌日,周博士回電話給,說那位畢業生既無父蔭,也絕非旁門左道,他是替醫療集團在新市鎮的診所看普通症,每周工作70至80小時,即周一至六診症12小時,周日休息半天,全年絕少放假,每月底薪7.5萬元,加2萬勤工獎金,乘起來便得出114萬元年薪的驚人數字,但若把收入除以工作時數,時薪實不過300元左右,和鋼琴教師的時薪相若,他這筆錢當「診症機器」掙回來的,當中有

聽了周博士的解說,疑團頓釋,但不禁為這位醫科生擔憂,他犧牲了休閒進修的時間,過著與親友隔絕的生活每天只是不停診症,心力無限量透支這樣捱兩三年還勉強可以,長久下去卻不是辦法,專業水平將無法提升,斷錯症的風險也與日俱增,對他自己和對病人都不是好事。我把憂慮向周博士反映,希望他找機會開導一下那位年輕醫生。

放下話筒,環顧採訪室四周,心裏在想:「這裏有沒有拚命透支的採訪機器?」



《明報》的工資 ─ 張健波 2007.05.28

《明報》的工資一如很多私人機構的工資一樣,很難公開討論,不過,正如你提及的兩篇由陳惜姿撰寫的《明報》專欄文章,我閱後曾向主筆劉進圖說,陳惜姿寫得不錯。既然你再三催促,我就在可能範圍內談談自己的看法。工資是《明報》開支的一個最大單一項目,翻閱《明報》年報,可見《明報》的工資水平,在市場屬於中游——不單記者如此,縱使是公司最高報酬的5 人,亦是如此;論利潤,也是中游。可幸論編輯自主權和公信力,則名列前茅。

工資問題,涉及員工的最根本利益,是《明報》行政委員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。2006 年7 月開始,我們將大學畢業生的入職月薪加至9000元,3 個月試用期後加至1 萬元;在此之前,則是8000 元起薪。若與教師、公務員、醫生或金融業相比,確是大有距離。我們完全同意要逐步提高記者和編輯的入職薪金。

論到記者與其他行業的入職工資差距,我1978 年大學畢業,加入商業電台當記者的時候,月薪900 元;當時,我可以選擇當教師,工資約多一倍。不過,我還是加入了記者行列,為什麼?打工要講錢,這是人之常情,但,我在中大新亞書院4 年,深受新亞校歌「艱險我奮進,困乏我多情,千斤擔子兩肩挑,趁青春,結隊向前行」這種精神影響;所以,我首要考慮做自己最喜愛做的工作;工資是重要的,但,絕非最重要、更不是唯一的考慮。

我的不少同事都不是單單為錢而加入《明報》,例如,我的好拍檔馮成章本是公務員、姜國元是另一報章的總編輯、劉進圖本來可當大律師。

《明報》不是天堂,也非地獄,我們招聘新人的時候,不會承諾一個玫瑰園。我們只希望志同道合的人加入《明報》,一起耕耘這塊在香港已所餘無幾的新聞自由沃土。

2007-05-26

那是誰的遮醜布?

Nude Woman standing
by Loek de Winter


當《秋天的童話》被稱為不雅,當搞同性戀就不准上電視,當假先知一邊叫賣道德,一邊出報紙教人嫖妓。我疑惑,這塊遮醜布該披在誰的身上?


Portrait of Nude Woman - Sleeping
by Loek de Winter


仆街喇!我的Blog原是二級不雅......

5月13日《明報星期日生活》副刊

當香港社會還在爭論會考應否出現「檸檬茶」之類的作文題目時,早在2000年,大陸高考已經以「答案是豐富多采的」為題,評核學生的創意和寫作技巧。作為一個考題,「答案是豐富多采的」高章,在於它為考生預留了一個提問的空間——什麼樣的問題,會帶來豐富多采的答案?考生的任務,遠不止於寫一篇文章,也要顯露一下發問的本領。

發問當然是一項本領。鬧了近一周的學生報情色版事件,輿論批評最烈的,就是那份包含了十四條充滿傾向性和引導性的問題的問卷。幸好,問題大可不濟,答案卻可以是豐富多采的。

特答案備範例三款,歡迎各取所需。
A.好孩子標準答案版(按:特別適用於回應關心校譽、大學生品格和社會道德人士時使用)
B.「基層人士」
C.「經消毒的象牙塔口吻」

一:你唔覺得做愛好悶咩?
A.老師說,婚前性行為是不對的。
B.悶?點都好過日曬雨淋鋤地吧?你班大學生,做愛都嗌悶,簡直浪費納稅人金錢!
C.問題預設答題者有性經驗,亦認定做愛是沉悶的,違反客觀和中立原則,建議修讀社會調查方法101。

二:你唔覺得做愛好煩咩?最煩係乜?
A.愛情是神聖的,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愛是恆久忍耐,我朋友的朋友說,合上眼睛,幾分鐘好快過。噢!我失言了嗎?Excuse me!
B.煩得過答你呢份問卷?問完未?
C.重覆題一的錯誤。另,題目太開放,處理數據時會較困難,建議採用structured
questionnaire。

以本題為例:你認為做愛最叫人煩惱的是什麼?
a. 尋找並說服願意與之發生關係的對象
b. 尋找進行性行為的理想場地
c. 性行為前的準備程序(請註明個別事項)
d. 性行為過程(請註明個別事項)
e. 完成性行為後的檢討和跟進工作(請註明個別事項)
f. 其他

三:你有冇幻想過同******做愛?
A.絕不。家庭是社會的基石,和諧社會的前題是和諧家庭,中國傳統重視三綱五常,三綱為……(下刪1000字)
B.打開法庭版,三日兩頭就有阿爸搞阿女呀,阿叔搞繼姪女呀的新聞,記者寫到在現場一樣,淨睇都夠啦。
C.亂倫是人類社會的頭號禁忌,正因如此,亂倫成為了無數文學和電影作品的題旨,作者通過探索這個命題,挑戰和顛覆人類約定俗成的思考方式,以至道德價值。例如在韓國電影《原罪犯》中,復仇的手段,竟然是安排父女在不知情的情下亂倫,而復仇者本身卻跟親姐相愛,電影逼使觀眾重新思索亂倫的多重意義和多元視角。後現代社會的特徵,最能體現在人對自身多種身分的認知和迷失……(下刪10000字)

四:你有冇裝過家人涼、換衫、自慰、做愛?
A.子曰: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。問題非禮,不答。
B.我朝六晚十二,都好耐無見屋企人,邊得閒裝佢地沖涼?話時話,你們是大學生,應該去爭取什麼最高工資最低工時啦!(按:基層人士手快寫錯,估計為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之誤。)
C.偷窺,英文為voyeurism,由法文voir而來,解作看,指通過觀看他人身體或性行為而獲取快感。中文慣稱這類人為瞥伯,長期倚賴偷窺而得到性滿足,可能會誘發嚴重的人格問題。答案為「有」的同學,請聯絡大學保健處或輔導處。

五:在街上什麼人(或動物、東西)最能挑起你的欲望?
A.老師說,在物慾橫流、消費至上的社會,我們要學會看管自己狂野的內心,不讓慾念控制我們。
B.乜叫欲望?同慾火有什麼不同?
C.人生百態,街道風景,都可以成為靈感的泉源,對我們這類重視知性追求和滿足感的人來說,「挑」這個字太原始,太動物性了,不適用。

六:你有冇幻想過同朋友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做愛?
A.我都話婚前性行為是不對的。
B.朋友妻,不可窺,你不是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呀?
C.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偉大的哲人,我只與他們傳世的作品神交。

七:如果有,你點樣處理你同你死黨同佢男或女朋友既幻想?

八:定係實現幻想,咁你又點樣處理?
A.我再說一次,我已經參加了不知哪個團體辦的「未結婚,守處身」運動,想也不敢想。
B.乜你地個問題咁口?處理乜呀?幻想咪幻想囉,點解要處理?
C.這兩條問題,似乎在暗示幻想跟實踐的連繫。幻想其實是十分個人化和私人化的思維活動,也是人類清醒時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的活動。幻想跟現實沒有必然關係,也毋須特別處理,但人們幻想什麼,卻會透露連自己也未能言說的欲望。建議有興趣研究這個課題的同學,以內容分析方法,分析主流報章情色版(aka風月版、鹹濕版、色情版)刊登的小說,統計經常出現的主題,初探香港人的集體性意識。

九:你自慰/***時會諗住邊個?
A.有需要時我會游泳、跑步、閱讀,或者行沙灘。
B.有需要嗎?
C.沒有這個需要吧?自慰是探索自己身體的最佳時刻,自己是工具(the means),也是目標(the end)。

十:你最想同咩動物做愛?
A.可以答hello mewme嗎?
B.你意思是畜牲?同動物做,還叫愛嗎?
C.對不起,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。事實上,學者對這個題目意見紛紜,沒有定案。讓我先回顧文獻再答你。

十一: 你覺得一次過同幾多男幾多女做愛係最好 (optimal、最理想)?
A.你的問題,太過份了。你學生證幾號?我現在就去舉報你。
B.我有心,無力。
C.韋小寶式的大被同眠,說穿了是小男人的幻想。同學最好參考讀者文摘於1984年出版的《老周的身體》,先了解一下人體構造再答。

十二:你最想中大邊度做愛?
A.我聯招第一志願是港大。
B.啋,大學呀大佬!可以在大學裏做愛的嗎?大學不是做學問、做研究、做好一個人的地方嗎?
C.做愛是兩個人的事,尊重是維繫良好關係的要訣,做愛地點這麼嚴肅的一件事,雙方要經過充分協商,取得共識,才能定奪,建議延伸閱讀:「三十五個你不可不知的約會錦囊」。

十三: 你覺唔覺得宿舍唔畀男女過夜係歧視異性戀?
A.如果我考入港大,我一定會申請入住宿舍,聽說舍堂教育很有用,我們會有很多機會通過happy corner,dem cheers和各類活動認識性和學習群體生活,到時我再答你這問題好不好?
B.異性戀人多,都會被歧視?
C.這問題完全不及格,太多假設,主體不清,請界定「歧視」和「異性戀」之意,另,「男女過夜」和「歧視異性戀」之間有何關連,請加以闡述。

十四: 有冇因為性生活問題(又唔講出來)而影響愛情?
A. 我無性又無愛,專心讀書,努力做人,貢獻社會。老師,你滿意未?
B.「男人不過是一件玩具,沒什麼大不了;愛情不過是一場遊戲……」
C.來,先弄清楚,你在問的是一個因果(causal relationship)關係,還是一個相關關係(correlation),中間學問很不同啊……(下刪整個研究方法導論課程)。
作為範例,以上三款答案實在未算豐富多采,兼有迴避問題之嫌。不過,迴避問題從來也是本地社會的特色,因此才會出現學生報說要「反思一元性論述」,校方卻以「不雅及粗鄙」、「超出社會可接受的道德底線」、「令人不安」、「影響其他中大同學的利益」、「損害校譽」等結論回應,而不是跟「肇事」的學生討論情色版是否真的在反思性、反思是否夠深入和有質素、用了什麼方法反思等相關問題。對話變成對立,白白糟塌了一個寶貴的教育機會。
香港,能夠接受「答案是豐富多采的」嗎?還是由上而下,從左到右,骨子裏都在期盼穩當安全大方得體的標準答案?

編按﹕本文處理手法參考內地情色小說《廢都》。
編輯:曾祥泰
文:陶囍

7員評學生報 不及一級鹹古

《明報》副刊裁不雅 編輯部促覆核


2007-05-20

貓步果欄

(點擊放大圖片)

今天看到報章上有關於果欄的特寫專題,有趣,正好這幾天我也從倉底找出幾張果欄的相片。這次就由兩隻可愛的貓兒帶大家逛逛牠家的菜檔。

來,咱走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219949296/
Nikon F80
Nikkor 20-35mm F2.8
Fujifilm Xtra 400

slide show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219949296/show/


2007-05-18

弔詭、反諷

早前全公司都傳閱著這兩篇文章:

明報 (2007/5/15)
陳惜姿
<賤買理想>

這陣子,快畢業的同學都在找工作,看到《明報》「編輯室手記」專欄,主筆劉進圖寫他跟求職者面試的見聞,趣味盎然。他寫的,我想有很多都是我教過的新聞系學生。

但前幾天看到他寫的〈她來自屯門〉,我有點氣上心頭。劉主筆是我朋友,我也曾在《明報》工作過,《明報》每月都支稿費給我,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,聲明對事不對人,也為這行業痛心。文章寫到一個準畢業生,家住屯門,來《明報》面試獲取錄了。她明白《明報》位於小西灣,每月來回的車費超過千五元,而她的月薪不過九千至一萬。

原來她矢志入報館工作,讀大學時便已省吃儉用,儲了五萬餘元,為月薪微薄的記者工作作準備。另外,她為了準備到《明報》上班,已請求一個住在港島的朋友幫忙,讓她寄住,周末才回屯門的家。這樣,便可省回不少金錢。劉主筆聽了很感動,說「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,才能薪火相傳」。我只覺憤怒。

我九二年一月開始當記者,起薪點一萬,與同學相比,不高也不低。今天有學生告訴我,有報館只肯給她八千五,她問我要不要接受,她很想入報行,無奈待遇太低。同一屆學生,到星展銀行做MT(Management Trainee),起薪點一萬八千五,足足多了一萬。

我想問,是誰決定記者必然低薪的宿命?不少報館都是上市公司,雖不至賺大錢,但好歹是一盤會牟利的生意。記者入報館工作,不是入慈善機構,不應只講理想不談薪水。

為什麼一個人有理想,就要被剝削?新聞系的學生,不少都是尖子,他們的市場價值很高,別的行業爭着請他們。要是報館仍是要賤買他們的理想,我會勸學生別加入這一行,因為反正兩三年後他們就會夢醒離開。



明報 (2007/5/11)
劉進圖
<她來自屯門>

周六下午,最後一輪新人面試,有一位準畢業生各方面表現俱佳,我們有意錄用,但看到她填報的住址是屯門,港聞主管劉頌陽忍不住提醒她,當記者薪金大約九千至一萬元,每天深夜才下班,從柴灣找公車回屯門,每月的交通費超過一千五百元,還要孝敬父母家用和償還大學貸款,好些現職同事因此每月只有千餘元自用,生活非常刻苦,她有沒有想過能捱多久?

實在沒有想到,那位外表柔弱的女同學,原來為加入新聞行業下了很大決心,很早作出準備,她念大學時便省吃儉用,盡量不花光學生貸款,儲了五萬餘元,作為畢業後從報館基層做起的儲備。她說只申請了《明報》一家,倘若《明報》沒有空位,她才報其他機構,為了方便來《明報》上班,她找了一個在港島居住的好朋友幫忙,預備寄住在朋友家,周末才回屯門探望父母,這樣可以多給一些家用,彌補父親當基層工作的微薄收入。

我們聽了,心裏很感動,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,才能薪火相傳,相比起一些在溫室成長、從來沒嘗過匱乏、搞不清自己人生路向的同學,這位來自屯門的女孩,更值得我們珍惜和期待。




我想說,<她來自屯門>有非常弔詭的反諷效果,這點相信連作者也意識不到。群眾集體服從權威的時代已經遠去,人是獨立思考的個體,而不是沒腦袋的被洗腦者。現代的權威試圖推銷自己的觀念,有時卻得到反效果,因為接受美學說,讀者的反應是基於讀者自身的經驗認知去解讀作品的。所以,既得利益者對文本的解讀,肯定和低層市民有所出入。

行內人是以怎樣的感性經驗來解讀這文本的?這兩篇文傳得很快,當傳到我手上時,原來已經有很多人看過了。大部份人閱讀後,其接受反應是感慨、氣憤,有人則一笑置之,也有人說沒有特別感覺。

居於「下層建築」的我是這麼想的,<她來自屯門>對外界推銷「理想說」可能有正面效果,因為外界往往對行內霧裡看花,朦朧而悽美。沒想到再來一篇<賤賣理想>,兩個文本並列,那種荒謬、弔詭、諷刺,很強,非常突出。這些文章對行內而言,實在實在很傷士氣。

有很多人本沉睡在美夢中,閉著眼睛默默奮鬥,但看了<她來自屯門>,部分人嚇醒了,再來<賤賣理想>,相信有人想跳落床。當然,有些人願意無悔延續美夢,有人卻會認為:甦醒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