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9-23

玩具:《月台》第十三期徵稿




誰也有他的玩具。

你愛積木、跳飛機、剪紙、拾貝殼……嗎?

請投稿《月台》第十三期「頭班車」

(形式:詩、散文、短篇小說、評論、圖像、攝影創作皆可。)

2007-09-20

灰爆:《月台》第十二期已經出版



封面
GraphicAIRLINES

頭班車:灰爆
最灰的時光/葉輝
我的原稿不見了/智海
我們都能夠看見/鍾思媛
「灰」與「爆」/湯禎兆
50% Black/江記
他的灰爆/淡水

文路字軌
蜜蜂勿語/黃茂林
革命前夕 - 給我的理髮師/鴻鴻
飛行/葉英傑
門鎖/麥樹堅
一場刻板的舞/蘇娜
合集/夏夏
園林詩/狄仁
蚊子/羅銘婷
浪花 - 給花苑/可洛
盛夏雨天/呂永佳
所謂永恆/林大香
彷彿/黎漢傑
光/羅樂敏

紀念車票

移動燈箱
竊聽者/唐睿
真理與圍棋 - 田壯壯《吳清源》/鄭政恆
增值車票林風眠的《痛苦》/鄭政恆
靜音車廂音樂焦慮症/王熙孔
文字休假可洛 x 養魚/可洛
邊卡自己的眼睛 - 記遊台灣之北/呂永佳

2007-09-09

數碼相機:DC選購心得(三)





左右畫質:像素與CCD尺寸的關係

CCD是取代菲林成為感光媒介的產品。所謂600萬像素相機,即是說CCD上平均分佈了600萬個感光點,1000萬亦然。理論上,像素越多,畫質越細緻,可以沖曬出來的相片也越大。但某程度上,畫質這環卻不是絕對的。

CCD面積的大小是其中一個左右畫質的關鍵,而不僅僅是像素的多寡。時下流行的CCD尺寸有:1/2.5吋、1/2.33吋、1/1.8吋、1/1.6吋,等等。份子都是1,份母越大,代表尺寸越小,這是簡單的數學。以前面的例子而言,即1/2.5最小,1/1.6最大。那麼,如果一台600萬像的相機,配備較小的CCD,和配備較大CCD的有何分別?

分別在於每個像素分配的空間。假設,香港人口600萬,台灣人口也600萬,哪裡人的平均居住空間大點?當然是台灣人!那麼600萬像素分布在1/1.6吋CCD上,比起擠在較小的1/2.5CCD上,每個像素獲得空間自然更大。即每個像素之間的距離(簡稱間距)也較大。因此,越大的CCD造價越貴,越小越便宜。

像素越擠逼,間距越小,產生的Noise(雜訊)也會越多,這令相片出現很多雪花,失去大量細節,影像鬆軟不夠銳利,畫面變得粗糙。所以,理論上,同樣600像素情況下,較大的CCD,相片的雜訊也越少。(但這並不是絶對,因為還要考慮到廠商的設計CCD的功力、圖像運算芯片的先進程度,以及鏡頭質素等等)這道理套用在一般DC上,大致沒錯。

所以,同級別的相機比較起來,Fujifilm FinePix F31 fd的600萬個像素,分布在面積較大的1/1.7吋CCD上;Canon Digital IXUS 800 IS的600萬個像素,卻擠逼在較小的1/2.5吋CCD上。結果是F31 fd畫質明顯更好。請參考權威相機網站dpreview.com為兩機做的影像對比:
http://www.dpreview.com/reviews/fujifilmf31fd/page13.asp

我說富士最有誠意,是因為她肯下血本用大尺寸的CCD,讓消費者獲取更好的影像,更何況她設計給輕便DC使用的CCD技術比較其他廠都要先進。可是,這回合戰敗的Canon已經算不錯了,某些牌子輸得更慘烈......所以買相機,一定要看清一個規格指標:CCD尺寸。

時下的1000萬像DC未必勝過600萬,因為還必須考慮像素與CCD尺寸的比例,如果1000萬像硬擠在小小的1/2.5吋CCD上,好極有限,差極也非你所能預料。如果是同樣像素,則多數情況下還是選CCD較大那台吧!當然,可能還是有例外的,這前面已說過,還要考慮到廠商設計CCD的功力、圖像運算芯片的先進程度、鏡頭質素等等,但CCD尺寸確實是關鍵的。

有專家感嘆,1/1.8吋CCD的最佳畫質極限是在300萬像,這可能有點誇張,但現在竟然有1/2.5吋CCD的1000萬像機種,老天!其實,一般用家,包括我在內,600萬就已經足夠了,而且較小的檔案還能節省儲藏空間。可惜,廠商間的競爭有點傾向惡性,而且一般消費者也把像素看成最最關鍵的選購因素,所以像素不做大不行,現在你想買600萬都難!更可惜的是,CCD卻很少跟著大起來。看到Fujifilm新發表的FinePix F50 fd,還有Nikon的一些DC,不得不感嘆連一向謹慎的富士和尼康也朝這方面發展了。

下期預告:本來想談鏡頭,但寫到悶,不寫了。

2007-09-03

數碼相機:DC選購心得(二)




市面三種防震系統

幾天前刊出開場白以後,先來談談相機防震技術的真偽。到商店裡買相機,店員說有防震功能,記得問他是採用甚麼防震技術,但我相信過半店員不會告訴你準確而老實的答案。為甚麼我那麼肯定?因為有朋友在大型連鎖店幹過,本人也親耳聽過不少店員吹水唔抹嘴。所以,現代這種過度商業的社會,請別指望店員,更不要相信廠商的宣傳。買相機前自己做些資料工作,否則買到不滿意的產品,不能全怪別人。


藏於鏡頭內的光學防震

很多人都經常碰到一種情況,遇到一個好畫面,或是在室內不想打閃光時,拍出來的相片因各種原因模糊了。絕大多數是因為手持相機時的震動,加上快門速度太慢的情況下出現的。防震的始祖Nikon早於13年前就發明了偉大的VR(Vibration Reduction)光學防震系統,即透過鏡頭內一組可浮動鏡片,來修正震動帶來的偏差,效果非常明顯,尤其是前年推出的第二代VR,試用過後真是很滿意,可惜新技術暫不會下放到DC。

這些年來,Nikon的死對頭Canon以IS(Optical Image Stabilizer)把這種防震概念發揚光大,但兩大光學巨人一直只將這種技術用在單鏡反光機的的鏡頭上,不肯下放給輕便DC。直到近年競爭越來越激烈,情況才有所改變。

光學防震的第三勢力源自光學神話Leica與電子巨人Panasonic的合作。Panasonic相機現在配備的Leica鏡頭,都有MEGA O.I.S.光學防震系統,不知道是自行研發,還是購買他廠的技術。但無論如何,Panasonic的進取令消費者受惠了。尼康和佳能的防震誰較強?我也不知道.....但他們的防震都明顯有效。


藏於機身內的CCD防震

2003年,偉大的Minolta首創了革命性的Anti-Shake CCD浮動防震技術,將防震技術核心由鏡頭中的浮動鏡片,轉入機身內的CCD。當我們看到畫面往不同方向震動時,CCD會同時向相反方向移動(CCD-Shift),抵銷了波動的範圍,令影像穩定。Minolta首先把電子防震技術下放到入門的輕便DC中,逼使其他廠商下放光學防震對抗。

事實證明CCD防震雖然不及光學防震利害,但亦屬頗有效的,可惜後來Minolta的市場策略落後導致嚴重虧損,百年光學大廠就這樣被Sony收購了。此後,這種技術仍相繼出現在其他牌子的DC上,比如Olympus、Ricoh,Fujifilm最近也加入了,相信是Minolta和Sony出售專利的結果,但他們防震的程度可能有些分別。


揾笨的「電子防震」 和ISO值的關係

DC的競爭越來越殘酷,有人積極加入戰場,也有顯赫的廠商失敗收檔。有些商不想付錢買光學防震和CCD防震的專利,又怕不夠競爭力,於是搞出了所謂「電子防震」。

必須先說說所有DC都有的ISO感光值,數值一般分為50、100、200、400、800、1600和3200等,以雙倍增長計算,ISO 200的感光能力高於ISO 100一倍。當你用1/30秒快門拍照時因為震動而模糊,那麼把ISO 100推高一級至200,便能把快門提高一級到1/60秒,拍照清晰的成功率就增加了。但食得鹹魚抵得渴,ISO每推高一級,雜訊也會跟著增多,這令相片出現很多雪花,失去大量細節,影像鬆軟不銳利。因此,一般DC拍照最好用ISO 400或以下,否則畫面會變得太粗糙難看。有個別廠商如富士的CCD感光技術領先,推到ISO 800的畫質竟然比美DSLR,ISO1600時還勝過某些廠的ISO 400

這些無良廠商所說的「電子防震」,就是當相機感應到有手震的風險時,自動推高ISO值提高快門速度,而且往往催谷到ISO 1600,甚至3200!加上他們大多使用較小的1/2.5吋CCD,圖像運算芯片又落後,畫質之惡劣,可想而知!另外,相機明明是800萬像,廠商這時為了縮小相片遮醜,還會硬性規定你只能拍到300萬或400萬。

再重申一次,ISO是所有相機的常規指標,就像汽車有一波二波三波,完全可以因應自己的情況自行推高拉低,並不是甚麼創新。如果本身已經有貨真價實的光學防震和CCD防震,再加入所謂「ISO自動調整功能」作為輔助是可以接受的,但無良廠商卻將它改頭換面包裝成所謂的「電子防震」,明明是欺騙消費者!這些DC廠商就是:P、K、C、S等等。聽說連一些謹慎的廠商也把持不住了。


兩種防震系統不能防的震動

說到這裡,必須提醒大家,防震技術不是萬能的。它只能防你的手震,被攝的主體如果在移動,而相機拍攝時快門不夠快,主體一樣會糊掉的。

另外非常非常關鍵的就是手持相機的姿勢,很多人就是因為拿像機的姿勢太差,取景時不斷抖動,按快門時又用錯力,相機猛地向下沉或者左右晃動,自然難以拍得清晰。所以,拿穩相機,「人肉防震」就是最好的防手震系統了。但時下流行卡片機,它們卻難以把持穩定,特別容易抖動,所以如不想相片模糊,請把「手持感」加進你的選購標準裡。卡片雖然外觀是很漂亮,但有得必有失,你自己衡量吧!


下期預告:
左右畫質:像素與CCD尺寸的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