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6-27

離別的季節


每年這個時候,總是傷離別。有聚就有散,這個我明白。只是每次有同事離開,道別的酒杯總是溫暖,但當所有人離開,多醇的酒,也是乏味。笑,其實是一種子我保護的掩飾,腦海的一些念頭始終蠢蠢欲動。還是笑笑吧,我們要生活,要活下去,不是捱日子。你問我他朝酒醒何處?也許是青青楊柳岸,也許是孤影寂夜,他媽的,管他是曉風還是殘月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Natura Black F 1.9
Konica Hexar F 2.0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505995286/detail/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505995286/show/

2007-06-14

觀影:《我住石硤尾》



攝影展
《我住石硤尾》

余偉建

資深攝影記者

時間:2007-6-1 至 2007-6-24

地點:石峽尾邨 15 - 18 座地下





影展紀錄了即將逝去的石硤尾邨,最讓我震撼的,不是紀實的照片,而是其展覽形式。有時候,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的看法,藝術對客觀世界的描繪,可能與事物隔了一重輕紗,所謂紀實藝術可能並不「真實」。可是,別忘了文本的內涵有時不只侷限於孤立的作品,藝術行為也不只是攝影家的觀察與紀錄,一件讀者想像缺席的作品,往往毫無意義。那麼,紀實的影像是否能夠穿透人和事的本質,重現構成石硤尾邨形象的內涵,讓我們從作品中捕捉那裡的靈魂?

每張獨立的相片所紀錄的僅僅是一個人,多張相片並列則呈現一群個體的生活,再進一步,當這些被柏拉圖稱之為純粹「摹仿」的藝術品,一起擺放在石硤尾邨展出的時候,藝術的行為便不僅侷限於方框的影像之上了。照片與實景展場的聯繫才是影展的靈魂。

相中人的形象被我的眼球紀錄下來後,我很自然地將眼光投放到鐵絲網之後的蒼老建築之上,我看到一個個老人在被封印的走廊裡踱步,一幅接一幅,然後是整群人的走動。那就不是單純的臨摹,因為展覽的空間形式引導我的想像,重現了整整一代人的生存方式。所以,當每個讀者參與想像之時,當他們的接受反應遊走於即將成為廢墟的磚瓦之間,藝術才真正成為藝術。

於是,展覽的形式高於攝影家的拍攝行為。試想想,這些作品放在空調博物館內,讀者的想像力被展覽「形式」隔離,文本便可能只剩下「紀錄」的意義了。所以,別以為購買即將出版的影集便能感受我當天感受的一切。有時間的話,去那裡走走吧。



第一次觀展在晚上,第二次是日間,日夜會給你不同的感覺。當我傻頭傻腦地按動快門時,一位婆婆在我身旁停步。


「你在拍它們呀?」


「是呀,妳住過這裡?」


「住了五十幾年啦!那張四個人的照片就是我一家人啦!」


跟婆婆聊了一會,她就說要飛髮去了。聽說到了星期天,很多相中人都會在展場現身做大家的導賞員。
這樣的影展,你動心嗎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Ricoh GR1V
Fuji Xtra 400



slide show

2007-06-04

今天應該很溫暖



(明報 林振東攝)












(點擊放大閱讀)





2007-06-03

突然想起了甚麼



這個善忘的城市,養活一群健忘的人。所以我得偶爾梳理電腦裡的相薄,重新看看裡面的每張面孔。也許擦身而過,也許交換一個眼神,既然在剎那相遇過,相機的快門一旦開合,眼睛裡的影像便得以永恒。於是,再善忘的人,也找不到遺忘的藉口。



半年前,在山江鎮小學遇見那群可愛的孩子,還有那裡唯一的老師。當我重新拾起這些片段時,他們或許已經忘記那個下午了。可是一兩個月後,當他們收到這些相片,至少還會記起那兩個奇怪的陌生人吧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去大陸旅行,記得背多一公斤,然後把一些美麗的回憶帶走。

Nikon D70S
Tokina 12-24 F4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278051241/

slide show: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ansonkin/sets/72157600278051241/sho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