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2-28

花非花 報非報 幸福與殘酷的張力:本土攝影家楊德銘的弔詭紀實美學



農曆新年的花市,是香港最擁擠的城市風景線。網絡上的有關年花的圖片多不勝數。但你記得多少張?當許攝影師埋頭於構圖、修圖之際,有人早已超脫了這個境界,帶給我們一輯最棒的年花攝影集。(本文配圖由楊德銘提供




表面上,楊德銘這輯相片,全部在拍攝年花和報紙,但他的花,非花,他的報紙,也不僅僅是報紙。這組圖片的美學內涵,其實在於兩種南轅北轍的物件相結合而迸發出的弔詭(Paradox)。在美學而言,這兩種物件的原初內涵相距愈遠,並置而爆發出來的內涵張力便愈強。









年花,一般被視為幸福、吉祥、快樂,基本無甚爭議。基於監督社會的先天性功能,香港的報紙大多報憂不報喜,死人、塌樓、犯罪、倫常崩潰,恐怖、殘酷和不安每天都佔據了大量版面。




楊德銘這輯圖片的內容,第一是年花,第二是報紙,第三是捧著它們的人。第四層,攝影師從內容開發到內涵,用恐怖的報紙顛覆了幸福的年花,第五層用幸福的年花 提醒了人們現實的殘酷,第六層是花、報、人三者糾纏得難分難解的弔詭況味,留待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,去想像你從弔詭中想起了什麼,得到了什麼。這些 內涵深度,層層鋪展開去,也決定了單純拍照行為和紀實藝術的分野。





已經多少年了?我們可能每天會用這些報紙來墊桌吃飯,幸福的菜汁滴下,跟 恐怖的標題纏綿交融著。一場暴雨來襲,報紙也會變成你的臨時雨具,恐怖的標題隨水化開,朦朧得像雨中街道。大夥兒興高采烈去燒烤,殘酷的標題也會在爐內燒 著碳塊,殘酷,供給你美味的雞翼。弔詭,其實一直遍布於我們的生活中。





楊德銘敏銳的觀察力,在於對深度發掘生活,然後用美學的方法將之建構 於有形。這在本土攝影師當中,相當罕見,尋常逛花市,順手拈來,已屬經典,堪稱本土攝影大師。他有系統地整理出這個深度攝影主題,除了供攝影愛好者欣賞以 外,也啟發了許多拿著相機的人:你們可以嘗試在日常中挖得更深,去挖這個城市,去挖你自己,而不是沉迷於器材和Photoshop。





楊德銘最近正跟藝術家張康生舉辦一場聯展和對話,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到楊德銘的facebook專頁網了解更多。當然,裡面還有更多的精彩攝影集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aulyeungvision?fref=ts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 則留言:

新鮮人 說...
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。
新鮮人 說...

友人是做巿場調查的,
一做已廿多年了,
現在已是主管級人馬,
她曾經花不少時在set 問卷設計上,
我問她究竟那些所謂調查的準確性有多高,
她笑着說“你要多高就多高”,
因為很多東西都是“先入為主”,
你想要什麼結果就會偏向什麼方向。

藝術是一種個人情感,
若果把它當是社會研究就“不客觀”了。